当我们谈起成功这个词时,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脑子里第一时间出现的是与之相关的一连串的励志名词:拼搏、奋斗、努力、坚持等等等等。好像这些词加在一起就是成功人生的标配。
有了这些你将从此走向人生的巅峰,做不到就是你还没达到成功的一些必要条件,要么你缺乏自信、要么不够坚持。总之,你就是还没掌握成功的要素,但事实是,如果都做到了这些,就一定会成功吗?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初三时班上有个学习特别认真的女同学,中考在即,大家都在紧张的备考中。但是她是唯一一个能每天都学习到很晚的学生,我所有能见到她的时刻,她几乎都在捧着书一脸投入的学习。无论是吃饭、上厕所、还是睡觉。晚自习放学了,最晚离开教室的那个人永远是她。我有次放学后去宿舍洗完头发去买零食吃,路过教室门前,寝室大门都要锁了,却发现教室灯还亮着,透过窗户看到灯光下依然趴着学习的羸弱背影。
那时候考试压力大,宿舍熄灯后大家都会默契的打开各自的手电继续在学一会儿,这种行为在当时老师也很提倡,但是她永远是灯光熄灭最晚的那个,夜深人静的时候那种沙沙的翻书声,常常让想睡觉的人有种扇自己脸的罪恶感。好像有个声音在提醒你:试卷都没写完,你还有脸睡觉?当所有人都以为这次考试全班第一非她莫属的时候,她却悄无声息的用倒数20名的成绩华丽丽的打了全班人的脸。那时候,我对她有种由敬佩到可悲到心疼的说不上来的情感。是啊,她那么努力了,成功的标配她都有了,可是为什么每次都成功的避开了成功呢?答案大家不言而喻。
励志名词与成功之间是真命题吗?
与之相反的,我有个同桌他特别不爱学习,但是每次考试都能考前三。上课看小说,自习听音乐,课后打篮球,周末溜网吧。和他在一起你总有种为自己打抱不平的仇恨感,那感觉和你拼命减肥,身边却有个比你吃的还多但就是死活很瘦的朋友一样。记得有次考试他考了全校第三,再一次全校表彰大会上,校长让他出来分享学习方法。他站在台上,一本正经的复述着上一位发言的同学的方法。
一、要课前预习;二、要上课认真听讲;三、要课后复习。
他努力的想把自己的成功往标配那方面靠,而所有认识他的人听他在台上讲完那些都嗤之以鼻:屁类,你才不是。其实他并不是没有学习,他只是学习效率比普通人高,此外,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仅此而已。好像当成功出现的时候,它必定要披上勤奋、努力的外纱,才能让人足以相信它就是成功本该有的样子。否则,就是投机取巧、运气、巧合。前者能获得人们的拥护、赞许,后者却遭人排斥、非议。
小时候,父母说:你一定要非常勤奋,才能拿到第一;于是我们刻苦学习拼了命的做父母眼里的那个骄傲。高考了,老师说:你一定要非常努力,才能考上重点大学;于是我们挑灯夜战使出浑身解数想考上所有人梦寐以求的211大学了,你自由了。没有人在屁股后面盯着你跟你说一定要非常努力,但你自己却突然变得很有自律。发现原来不挂科就是好学生,在不挂科的基础上顺便努下力能拿个奖学金,就能算上优秀学生。发现除了学习我们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干的事。会玩儿、有才华、有思想、有组织能力、组社团那些才是大家所崇拜的。所以那时候如果你身边出现一位有颜、有品、会玩儿、有趣、才艺与才华并行的学霸,基本上就能让全校女生膜拜为男神了。
毕业后,要参加工作了。领导告诉我们,社会是残酷的,没有人在教我们努力。但是我们自己却懂得了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我们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需要被外界不断的敲打才能更牢固的发挥自己钉上墙的价值。在长大后的成年人的世界观里,对成功的定义已经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在是源于他人,而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和你周围的环境以及千奇百态的价值观影响你发生着变化。
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谈的最多的好像已经不再是努力,勤奋,刻苦。更多的是方向、选择、平台。比起艰苦奋斗,我们似乎更喜欢那句:你只有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当然,我并不否认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的是不科学的。任何事情,不讲方法不讲实践不讲思维的蛮干,结果都会一败涂地。所以,我们无法界定对于成功赋予的相关名词是好还是坏。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是探索下自身、审视下自己。
为什么我们在谈及成功的时候,都愿意换很轻松的口吻说?
你只有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到底是种怎样的心态?看起来毫不费力的成功,很丢人吗?其实都不!小时候,我们把成功伪装成很努力的样子。长大后,我们把成功伪装成很容易的样子。我们这个时代特别的尴尬,因为经济结构的迅速转型,我们的知识体系更新比互联网慢很多,追求成功的速度也远比学习的速度慢更多。拼努力只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很小的条件,是必然条件,却不是决定条件。
我们之所以在谈及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的故事时,更喜欢用很轻松的话来表述,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思维体系已经不再局限于年轻时代的野蛮认知。
比起秀努力,我们更爱秀智商!
因为秀智商,能让我们从成功的背后找到一种优越感和崇拜欲。你面试了一份好工作,当同伴问起经验时,你却轻松一笑说:这有什么难的,我就是临场发挥的比较好而已。知道他在面试前经历了怎样煎熬的一夜: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企业背景、内部架构、目前所处的工作境遇等等。他其实没有很厉害,你不必崇拜他啊。都渴望寻找捷径,而真正的捷径从来都是脚踏实地。当我们用渴望的眼神询问别人为什么成功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默许了在他身上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超能力,你之所以崇拜,是因为他的那种独特气质,他有,你没有。
其实决定成功的,都是成功之外的。尤其是在某种特别的场合。
我有个习惯,就是写字的时候,需要先在纸上圈圈点点构思很久才能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而在构思的过程中,我接受不了周围有任何声音的打扰,哪怕风扇声音也不行。还有就是我写字的纸必须是那种微黄或者有些皱巴巴的纸,我曾经尝试过在一本纸张很好的白纸上写字,最后怎么都没有灵感。我有个设计师朋友,她说她在设计一件作品的时候必须要用铅笔绘图,如果没有铅笔,她脑子基本上就是空白的。后来发现,原来我不是没了黄纸不行,而是在那种皱皱的纸上我更能思维泉涌不受限制。在一张很整洁很贵的纸上,总有种心理暗示,一定要好好写,不能乱涂乱画。
这样就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很多外部条框,结果当然是不能很好的完成。由此说来,影响你成功的,很多情况下就是成功之外的。你可以理解为机遇、巧合、心态等等。
最近一直在研究自媒体这个行业,读了很多书,从产品知识——运营技巧。每一个相似的话题都有100种解释,更深刻的认识到什么叫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研究那些所谓的很牛X的人物做出的很牛X的策划取得了很牛X的成果。感觉学了那么多的套路,却发现成功都是套路之外的。如果最终都能到达目的地,何必太在意是站票来的,还是卧铺来的,还是飞机来的呢?如果下次有人在用崇拜的眼神问你:哇,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可以用你很销魂的小眼神回答他:靠!老娘就是运气好而已。
我们学了那么多的套路,却发现成功都是在套路之外。当里约奥运中国女排夺冠之后,朋友都奔走相告女排精神;拥有“铁榔头”之称的郎平却冷静地说哪有什么女排精神,我们不过是技术过硬。当我们准备一场考试,练习了庞大的题库、背完了厚厚的天书、掌握了老师分析的历年考点、识记了高频的热点、掌握了各种面试问题的标配答案,自信满满的去打一场势在必得的考场之战时,成绩出来却很多不太满意。
能榜上有名的,往往是那些平日里看似很不着调的人,但那种“不着调”只是你以为而已。你愤恨,是因为为什么他没有按常理出牌,为什么他的成功在标配条件之外。当我们在谈及一场最萌身高差或者外人看起来很不般配的一对夫妻的时候,我们总爱在人背后指指点点,他那么有颜有钱,怎么娶了相貌平平没一点特点的她?或者她那么漂亮有才华怎么嫁了矮矬穷又不懂浪漫的他?其实你又怎么知道没特点的姑娘在那个男人一无所有的时候陪他经历了怎样的黯淡与煎熬。
你又怎么知道那个矮矬穷的男人在那个姑娘人生谷底的时候给过他怎样的温暖与陪伴。很多人对,不证明你就是对的。很多人错,不证明你就是错的。我们只有逃离了思维定势,才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你所以为的那些能决定成功的必要条件,都是出其不意的在成功之外。
沈从文先生说: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想起来之前风靡传播的一篇文章,标题为: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啊,没必要那么苦大仇深的紧锁眉头思考到底怎么做才能离胜利更近一点。
活的轻松些吧!说不定明天你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