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影片的片名《我不是药神》是经历了3次改名后的结果。
2014年开始拍摄的时候,取名叫《印度药神》,后来中途改名《中国药神》,临到最后再正式命名为《我不是药神》。
为什么要再三改名呢?根据剧情来推敲,其实还是很容易判断的。
第一个名字《印度药神》比较中规中矩,忠实于药品来自印度这个情节,但很容易引起误解,以为讲印度人的故事,方向跑偏了。
改成《中国药神》之后,字义上倒是扳回来了,但是让人联想到一个“伟光正”的牛逼闪闪的人物形象,跟剧中所要表现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无奈和挣扎不对路。
对于最后改成《我不是药神》这个名字,导演文牧野是这样说的:“从《中国药神》到《我不是药神》,从肯定句到否定句,这本身包含着矛盾、辩证的东西,和电影更为契合。”
的确,这样一改,不仅更加切题,而且从大众心理来说,否定句比肯定句来得更加吸引,因为它通过“不是”这个反转的方式,营造了一个充满悬念的语境,让人产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并且,这个否定句通过 “我”来陈述,产生更强的故事性。
由此看来,给内容取名还真是一个技术活,它需要反复推敲、打磨,因为作为内容抢先露出的那一部分,它决定人们观看整个内容的意愿大小,从而影响接下来内容整体的传播效果。
其实,我认为电影的标题还远没有书籍的标题、文章的标题来得那么要紧。因为电影分量最重的是内容,最终的传播效果要依靠内容质量本身带出的口碑。
即便如此,宁浩、徐峥和文牧野团队还是如此高度重视取名,更何况我们平时制作没电影那么有分量的轻内容,更要把标题上升到极为重要的高度。
尤其在今天的移动信息流阅读环境下,为了让一个窄窄的手机屏幕呈现更多的内容,都采用了信息流模式,成为今天移动资讯的主流呈现方式。文章标题随着用户手指一滑,就快速掠过,每篇文章标题的曝光时间只有几秒。
在这样的环境下,文章第一时间的阅读量很大程度上和标题吸引程度有关,然后再是依靠内容质量带来的二次发酵扩散。
所以,但凡移动端的传播,都要高度重视一切和标题有关的内容,做到让读者一见钟情,才会为你停留,点击。
关于如何写出吸引力的标题,网上各路大神早就有各种总结,这里我就不再展开赘述了,总之核心就是制造悬念,激发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好奇心和动力。
这里我特别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情况,就是除了发资讯文章要考虑吸引人之外,最好你在做推广页、做广告、做促销的时候,也都要具备标题吸引这个标准,让你的广告发挥最佳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两点,第一,广告标题资讯化;第二,注入吸引力成分。
上次有个学员发了一个推广页给我让提意见。她在做增强小孩右脑开发的少儿培训,要搞一个宣讲活动,做了一个长长的移动推广页和路演方案。
我简单提了几点意见,其中也涉及到标题,建议她把纯广告性质的标题,改成一个看似资讯内容的标题,并且要吸引。
同学觉得有道理,把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几个星期之后,她跟我报喜,说效果非常好。
你肯定好奇她原来的标题和调整后的标题分别是什么呢? 原来改版前叫“3天天才计划在行动!9-17岁孩子右脑训练……”,后来经过调整之后,标题被组织成了“9-17岁孩子父母必看,高分/100分秘笈”。
调整前一看就是广告,调整后变成了资讯,而且是诱人的效果导向,符合标题既要吸引,又要贴合内容主题的大原则。
实际上,无论是大如拍电影,还是小如写文章,本质上都是在做产品,标题只是产品的一个重要部件,通过对标题的再三修改,你能看出团队对待产品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和态度。
《我不是药神》之所以感动人心,除了题材击中了民众的痛点,整部影片中有大量细节镜头的布局和演绎,体现了导演和演员的匠心独运和良苦用心。
比如吕受益手中的橘子,在他第一次见程勇的时候,第二次程勇去医院看他的时候,最后黄毛坐在楼梯上的时候,三次橘子的出现,推动情节大转折,让人揪心。
我建议大家多接触优秀的事物,无论是电影这样的文艺作品,还是品质商品,或者优秀的公司和人物,多研究他们,因为万物相通,但凡美好的、成功的、优秀的,无论是什么,你都可以从中获得让你受益无穷的思想、力量和方法。
你说是不是呢?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蓝莓先锋(ID:lanmeixianfeng)
下一篇:三个有效学习的实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