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互联时代的到来,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未来我们可以获得很多资源,可能什么都不缺。也就是说,未来的企业可以不缺资金、不缺技术、不缺渠道、不缺人才,一切资源通过共享都可获得。
然而,唯有一样东西必将极度稀缺,即:认知。因为,大互联时代是专家型品牌大行其道的时代,无论在哪个行业、哪个品类,都有很多专家型品牌占领那些优势认知,不会给后来者捡到“便宜”。
品牌背后的老板,要资金有资金,要渠道有渠道,要流量有流量,要人才有人才,可为什么偏偏没做成呢?他们的失败足以说明:在认知稀缺的时代,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成的。
在这个时代,到底如何才能活下去?企业的最大要务到底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外求认知,内求使命!
认知为何物
在营销领域里,“认知”的概念约等同于“定位”的概念。在顾客的心智中创建一个好定位,就是认知。
然而,我认为,在大互联时代,这个概念有点小了,应该再进一步发展了。定位之父艾·里斯的女儿劳拉·里斯写《视觉锤》,其实就是发展了“定位”的概念,对定位理论做出了重大补充。
因此,“认知”的概念应该大于“定位”,应该成为对“定位”理论的发展和进化。这里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如果“定位”是小乘佛教,那么“认知”则是大乘佛教,源于“定位”,大于“定位”。
不过,也不能跑得没有边界。在实战中,我认为一个品牌的“认知”,要对应到以下四个问题即可:我是谁?有何不同?什么风格?实力如何?
1、我是谁?
要回答你代表什么品类,或者你将引领什么品类。无论你是新品牌,还是老品牌,在认知上必须要优先回答清楚这个问题。
2、有何不同?
要回答你的定位是什么,你将打算以什么闻名。一个品牌,如果找不到自己跟别人不同的定位,在认知的世界里就无法生存。
3、什么风格?
要回答你的个性是什么,你和别人与众不同而非常凸显的风格和调性是什么。这种风格一旦形成,它会驱动顾客的右脑,积极影响顾客的审美、情绪、情感及想象,从而让定位更快、更顺利地进入顾客的左脑。
4、实力如何?
要回答一个品牌的生命力及活力。因为,品牌和商标最大的区别在于,品牌是活的,是有温度的,而商标是死的,是冷冰冰的,这一切都属于认知的范畴。一个品牌必须时刻让顾客感到你还活着,而且充满活力,哪怕搞一次促销活动也要搞出点名堂来。否则,再好的品类,再好的定位和个性都有可能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从而销声匿迹。
认知是支撑你的品牌能够长期健康发展下去的、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心智资源包。这个资源包越独特,品牌竞争力就越大;这个资源包越突出,被颠覆的可能性就越小。不过,这个资源包,需要你去抢,去创建,去占领,你维护,而且需要长期坚守。
认知思维的本质
我认为,未来引领企业健康发展的商业思维是“认知思维”。它与“流量思维”和“用户思维”最大的不同在于:提倡企业赢得无形资产,要赢得顾客心智中的优势地位。
就拿宝马为例。
宝马未来真正有价值的发展,不在于赢得多少有钱的客户(流量思维),更不在于满足这些“土豪”近乎变态的需求(用户思维),而在于继续凸显“操控性极好的豪华轿车”这个顾客心智中的优势地位(认知思维)。在这个认知上,不要让保时捷和玛莎拉蒂超越,更不要让奔驰和奥迪超越。
这就意味着,宝马要做的最为正确的事情是夯实“操控性”,守住中高端轿车,集中资源在“操控+豪华”这两个关键词上发力,而非肆无忌惮地往下延伸,大力推广1系或2系。
从现在的宝马营销战略上看,流量思维和用户思维,正在毁掉宝马!
因为,宝马赢得更多用户和满足用户更多需求的代价是:赢了销量,丢了品牌。最后的结局是:把顾客心智中的地位拱手让给保时捷或玛莎拉蒂。这是最要命的!
说到这里,大家估计也看出认知思维的本质了。
认知思维的本质是为一个品牌的最终成功而负责的战略思维,是“无形资产大于有形资产”的思维,是“未来发展大于眼前销量”的思维,更是“占领心智大于满足需求”的思维。
正因为这样,在短时间里,认知思维“干不过”流量思维和用户思维,很多企业更热衷于眼前利益,更愿意听信“风口”、“痛点”、“多元化”、“扩张”等词汇的诱导。然而,时间长了,胜负才会揭晓,唯有坚持“认知思维”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