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成为生活伴侣之后,屏幕、摄像头、芯片、外观设计和通信网络,都已经历了一场场翻天覆地变革。智能手机的角色从办公、生活、娱乐也开始转为工作商务助手和个人管家。
在一切都经历过变革之后,办理SIM卡的流程也即将走出视线。据了解,日前,中国联通正式宣布将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业务从试点拓展至全国。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已经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长沙、郑州、武汉共十个城市进行试点eSIM业务。
与以往普通SIM卡、Micro SIM、Nano SIM三种规格的SIM卡不同,eSIM卡推出后将带来三大变革。一是卡槽去除,带来了终端设计的自由。可能对于如今的大屏智能手机而言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很多小型智能可穿戴设备来说,这样的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由于芯片内嵌于设备之中,可以全面提升防水、抗震性能。
二是号码远程下载,带来了用户随时随地入网的自由,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更换不同运营商的服务,不需要担心因出国、出境时的误操作收到天价账单。
三是eSIM的多场景化,使泛终端接入更为便捷,带来了万物互联应用的更多可能。比如,在可穿戴设备,平板、PC以及其他终端,如智能终端,智能后视镜、POS机等,在运动,家庭,医疗等各个方面,无处不在的地方都可以得到应用。
去年3月,中国联通和苹果合作在七个试点城市开通推出了支持iWatch3和iWatch4的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目前试点城市开通eSIM服务的智能手表用户已达20万。
在越来越多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和物联网通过ESIM运行后,想必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畅享视频、语音通话和高速网络传输服务。
除去智能家居、物联网应用之外,当下火热的共享单车中,对于使用嵌入式通信模块进行锁车的网络连接来说,eSIM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时机成熟时或缩短开锁时间和等待时间,还可以蓝牙辅助网络通信。
据麦肯锡、IHS、GSMA等机构预测,全球将在2021年实现50亿个连接数,年复合增长95%,2022年度eSIM市场规模将达到54亿美元。
中国联通发布的eSIM产业合作白皮书也显示,到2021年,全球eSIM出货量将大幅增长,渗透率达50%。eSIM将在产业物联网、车联网、消费物联网等领域发力。
远景和理想是美好值得期待的,不过,眼下对于用户来说还很难立刻大规模使用到eSIM卡,所以普通用户切莫过于心急地期待尽快用上eSIM,首先是技术并未达到完全成熟和大规模商用的地步。
其次,用户角度来看,现有的SIM卡被取代意味着用户的使用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被颠覆,而且万物互联后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效率,随之而来的风险和网络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而重新建立起新的联系方式势必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市场和用户都需要耐心培育。
但需要相信的是,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普及,以及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逐步成熟,eSIM高集成、小型化、免维护等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显现,未来也会在更多城市遍及开花。(来源:赛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