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营销网 品牌 资讯 展会 实战 终端 广告 时尚 汽车 企业 网络 视频 电商 搜索 管理 文化 创业 招商 职场 访谈 智能 AI 物联网 大数据 数字化

甘肃定西,他在直播间给菜“做媒”

终端 2021/10/12 09:40:28 29377阅读

终端 2021/10/12 09:40:28 29377阅读

每天傍晚六点,甘肃中部小城定西的几千菜农都为同一件事悬着心:今天的市场供需情况怎样,菜价是多少。

“内官营镇两块三毛四毛五毛,三岔路口好的能过3块,谁有黄杆子五指菜给我拉过来。”这场直播仅持续了三分钟,却有五百多个人观看。不小心点开直播的人可能完全搞不清楚状况,主播王东平镜头怼在脸上,说一口听不懂的方言。如果你是在甘肃定西打开的同城直播,可能会刷到几十个这样的直播间。这些人的直播间只有一个主题:蔬菜。

在甘肃定西,现在种菜重新成为了当地最挣钱的生意,小城年吞吐量达100万吨以上,对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大宗市场。


(清晨代办点前,菜农五彩的农用小车一字排开,紧急装菜运输出城)

没有谁会比菜农,蔬菜代办,菜老板更了解中国蔬菜行业历经的四十年变迁。中国的蔬菜行业和现代城市化进程紧密勾连。拥有“高原夏菜”产业的定西小城就是这段历史的一个缩影。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的乱象丛生、不透明的市场,如今也正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瞎交易的时代结束了”

和王东平一样的代办主播,在定西有几百位。他们大都在40岁上下,穿着打扮并无讲究,脸上满是生活的刻痕,然而这并不影响直播间数百位观众围观。

最紧要的事安排在前面几分钟。当天的菜价报完,有代办在直播间分析最近各个蔬菜产地的天气,判断接下来的市场行情。最近如果价格比较高,菜农们就知道抓紧放水、追肥,早点收割,赶上价高的时候卖。

因为从业年限久,王东平被誉为定西的“芹王”,定西芹菜在七到十月收割,然后是西安的芹菜和徐州的芹菜到了收割季,王东平跟着芹菜跑,一直到冬天,芹菜全部收割完才能回家,大家开玩笑:哪里有芹菜,哪里就有芹菜代办老王。

在蔬菜产地,外地老板只要将需求提供给代办,代办负责去当地找符合要求的菜,收取一些费用。用蔬菜代办的话来说, “代办就是媒婆婆,给菜做媒婆婆”。


(王东平在看菜)

直播间里,王东平操着一口熟练的定西方言,其实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外乡人,他来自宁夏西吉,17年前来到这里做蔬菜生意。很多菜老板是他带过来的,定西的菜农,他基本都混个熟脸。

因为丰收季忙碌,他已经四个月没回家了。一年里绝大多数时间,王东平住在宾馆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房间,他叮嘱老板,被套不用天天换,因为他不适应消毒剂的味道。

窗台旁边衣架上晾着衣服,几件夏天的T恤和冬天的外套,两双鞋,一双刚洗过,另一双上面沾满了泥。9月初,还是南方溽热的时节,但是,在下了一场雨的甘肃定西小城,王东平已经套上了加绒外套。他弓着背坐在床边上,沉默寡言,表情羞涩。

下雨天市场上菜少,菜价高,菜农和代办都更忙碌了。十分钟的时间,王东平接了三个来自菜农和老板的咨询电话,分析蔬菜市场的波动变化。在聊天的结尾,他语调升高,说 “瞎交易的时代结束了”。


(下雨天,铲菜女工们更加紧了手中的工作)

不透明的市场

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家境贫困,王东平早早辍学出来开货车。当时,一大批像他一样的货车司机从南方运货到新疆,为了降低回程空车的成本,司机们开始琢磨,把北方的东西运到南方去卖,几番摸索,最后他们决定运菜。优质的高原夏菜恰好填补了南方夏季高温造成的蔬菜短缺,芹菜在南方正是最受欢迎的品类之一。

做蔬菜代办,首先要认识上游的南方菜老板,可是,谁会为一个素不相识毛头小伙的商业大计买单呢?

这难不倒王东平,他印了名片,给货车司机朋友每人发一盒,拜托他们到南方的蔬菜市场到处发一发,就这样,他积累起了最初的菜老板资源。两位长沙的,一位阜阳的和三位西安老板跟他合作至今。但是他也曾被这样找来的几个菜老板合起伙来骗了300万。最后王东平只能自掏腰包,花了两年时间才把欠债的窟窿补上。

即使有了老板,拿到订单,王东平还要解决一个难题,就是认识靠谱菜农。作为一个外乡人,他只能用最笨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开着车沿着公路跑,遇到菜地就停下来,找菜农要电话。

早些年还是现金交易,每次王东平沿公路附近的菜地找菜农时,都会提前一晚从银行取出30多万人民币,用黑色蛇皮塑料袋装好随身携带。遇不到菜农时,他会将袋子伪装得像普通杂物一样,往车里一塞。

因为怕被人骗,他会随身带着合同,不会写字的菜农会在上面按红手印,他会将菜农的身份证拍下来,钱先预留给菜农,再三叮嘱他们晚上要把菜送过来。即便这样,有时菜农还是会临时把菜高价卖给别人。没办法,他只能靠摸瞎再去到高速路上等着,几个小时不一定能等来一辆送菜车。

转机

王东平为了找菜一筹莫展的时候,因为不认识靠谱的代办和菜老板,菜农们也没少被坑过。有的谈好了价格,菜卸一半临时要降价,有的让在路边等一等再结账,等到晚上九点一过,菜就不值钱了。

2019年,王东平和菜农们的日子都不好过。种菜靠天吃饭,雨多了、少了,意外的一场冰雹都能让几十亩地绝收。那年受到天气影响,南北方的菜同期上市,菜价拉得很低,一斤只能卖上六七毛。菜农们干脆丢了地,不敢再种了。

王东平收不到符合他要求的蔬菜,坐在宾馆里焦头烂额,他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新出路。晚上回到宾馆歇下来就刷快手,这个习惯他保持了有六年。对于他来说,这是缓解一天疲惫最好的方式。

这天,他第一次尝试打开直播,聊点什么好呢?一个代办最擅长的,就是讲菜。他开始唠最近的蔬菜行情,渐渐地有菜农会留言,今天菜价怎么样?卖的好不好?之后菜农越聚越多,后来他养成了每天开直播聊菜价的习惯。


(王东平在直播间与粉丝互动)

除了直播外,王东平开始有意识地在快手平台上试水发布芹菜需求的消息,他发布的第一条和芹菜相关的视频就有人评论留言、私信,问他芹菜的价格、产地。他来了信心,几乎每天都发一条需求,有时候一天发几条。渐渐地,每天有处理不完的菜农和外地菜老板们通过私信、电话来的信息。线上聊好情况,第二天到约定地点卖菜、收菜,顺畅又高效。


(王东平的快手账号里,除了有工作,还有对好久不见家人的思念)

除了问菜价,有人会在私信里询问想找卸菜的活儿,有人会推销自己的运输车,还有外地老板发来私信,想合作做生意。代办们也几乎不约而同地留意到了这么一个新颖的方式,之前闲暇时间大家刷快手玩,现在纷纷开始用它拓展工作。大家开始在平台上聚集,菜农和代办将“互相关注”称为“发大财了”,这是发菜的谐音,对他们来说,有菜就有钱,有菜就有希望。

手指滑动小小的屏幕,就能解决困扰多年的难题

令王东平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叫刘盛的菜农。刘盛给他发来快手私信,讲自己的种植规模,讲当天有7000斤菜等待收购。当时刘盛正因为亏损而难熬,眼前这一车菜找不到合适的买主,再拖延下去,这车菜会越来越不值钱。

那一车刘盛夫妇付出了诸多心血的菜,其实品相不差,但是因为市场的细分需求不同,当天的代办没看上。

王东平正在三岔路口等菜,他即刻回复“你送过来我瞧瞧”。送去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最后,王东平收下了那一车符合他标准的菜。

合作多次后,菜农刘盛愈发觉得当时选他没有错,王东平敞亮、实在。王东平对刘盛夫妇也格外放心,只要是他们两口子送来的菜,准能收拾的干净妥帖。这几年间,只要王东平缺货了,提前一天给刘盛打个电话,刘盛就把菜送过去。

其实,手头的蔬菜对接不到合适的市场,不仅困扰刘盛,也同时困扰着定西几千菜农。定西有近百位蔬菜代办,每个人都会对接不同的市场。过去,想要了解五个不同市场的行情,至少得给五个代办打电话,如今菜农一次性就可以了解价钱,知道今晚自家的菜去哪里交易能卖上好价。


(今年收成不错,刘盛一家很开心)

福建的李老板是关注王东平的客户老板之一,他亲历了这些年因为政府的重视和互联网的加持给自己带来的转变。

他现在每天要从王东平这里收一万斤芹菜,第二天这些菜会出现在福州的超市、餐馆里。早在十多年前,收菜可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快捷,他得同时联系好几位代办,用几个省的芹菜才能凑够需求量,就这样收来的芹菜质量还是良莠不齐,菜叶子中间混着烂菜,一车菜都得折价卖。

“现在代办一天就能凑齐需求,那些乱开价的、以次充好的、答应了送菜临时放鸽子的越来越少了,市场越来越规范了”。


(菜农们在快手上记录丰收图景)

千里之外的故事

熬过了2019年,2020年是菜农、代办、菜老板都大获丰收的一年,赶上行情好,菜价一斤能高达三四块钱。王东平还完了所有债务,在家乡承包了一大片地种菜,还给老婆买了崭新的小汽车。

这些年,当地蔬菜产业正高速发展,为了蔬菜保鲜,定西小城还建了冷库,将运输车改装成了冰车,菜运到广东,朝发夕至,小城的蔬菜年吞吐量达100万吨以上,每天这些经过王东平们手的蔬菜会长途跋涉,出现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城市的餐桌上。


(孩子们在田野中奔跑,四周满是芹菜)

互联网的疆域可以拓展得无限大,在快手上,互相关注用户数累计已达126亿对;互联网的疆域也可以聚拢到一个偏远小城那么小。王东平有近4000位粉丝,其中一大半都是菜农,他们互相关注彼此,几乎每一个粉丝王东平都能叫上姓名,能说出跟谁交易过多少菜、喝过几次酒。他们固然是生意伙伴,也是每年金秋时节共同奋斗的战友。

夕阳西下,全定西的菜农们会打开手机,不管是正在地里收菜的,开车在路上送菜的,抽空吃饭的,都得先停下来,听王东平们在直播间报菜价。

每天为了生活奔忙之外,这群人还一起做过有情有义的事。河南水灾,王东平发了条快手视频,他要捐菜。他在市场外面立了个牌子:支援河南,收包包菜。随后不断有菜农看到这条视频,主动打电话过来捐菜,一天时间,就凑齐了一车,26吨,连夜送到了河南。

这是在几千里以外,有关芹菜,不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