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零售时代,不轮新旧模式,产品决定了商业模式的生命力。
商业模式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今天是新零售,明天可能会换一个新名词,跟早期的O2O、全渠道一样,其实一直都在变。
回到根本,核心就两点:第一,怎么抓商业本质。第二,怎么抓产品。
洞察人性其实是从做产品开始的,为什么大家一谈新零售,必谈线下,有一个最大的现实是,根据2016年数据统计,有超过80%的食品购买行为发生在线下,只有不到20%在线上购买。
这也就是说,任何企业当你需要获得更大市场空间时,就必须去思考你的瓶颈在哪里,怎么从80%市场动向里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增长?
包括现在天猫的增量现在也下滑了,但天猫一直处在一巨大的变革中,如果你可以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和策略,还是有很好的机会。
天猫一直在扶持腰部和底部商家,也就是说,把底部商家怎么样扶持到腰部,再把腰部商家替代原来的TOP。因为消费者和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了变化,所以出现了商业变化,产品也要随之变化。
零售的核心,从货场人到人场货
人、货、场是在零售中常提到的概念,新零售最重要的是由原来的货场人到人场货。像我们以前做IT,是先有工厂,生产了产品,再去找通路,然后通过销售渠道卖给顾客。
我每次做消费者调研,最痛苦的是我把货卖给你了再去了解你的需求。此前研究消费者的痛点,所有的痛点是基于因为我本身就有这个产品,所有的思维都在聚焦现在产品上而没有进一步扩散,这是我们讲的货场人。
传统的供应链是由货的不同场景进行管理、选择、预测、补给、促销的过程。而新零售需求链是从顾客需求不同场景倒推商品的库存、生产、采购、物流的过程。
1、理想主义的新零售:重构产品供应链体系
我们自己总结了一个理想主义的新零售,就是重构产品供应链体系,顾客成为零售成功重要的影响因子。
因为顾客可产生场景的细分而研究这个产品,所以我们会对他做需求预测,然后做产品研发、订单预测、供应链规划等一系列事情,它实际上是个倒导变化的过程。
为什么在前面会加理想主义?理想就意味着现在不是把企业全部掉头来做这件事,而是一步一步地做实验,不断地拿出一些产品,按照这个模式做测试,形成闭环。
我们不能说自己的业务模式都是这样做的,90%的产品还是在传统业务模式下运行,真正要实现新零售体系,对后台的供应链和信息技术支撑要求非常高。
我们现在手下大概有300多个客服,2017年他们和2000万个顾客产生了对话,平均时长10分左右。我们在探讨这么大的信息量,能不能做进一步的分析?
原先的路径是做客服的质检,大量依靠人工,现在则是靠智能化,靠机器文本进行抽检。
在抽检过程中,我们会产生一些新的测算,比如测算顾客的情绪,如何把顾客聊天情绪匹配到会员标签里等,进一步地识别顾客,打通后台会员系统。
我们已经设置了200个标签,可使用的标签大概在60多个,在这个标签结构体系里,我们希望把情感语言带进去,因为做会员,都是冷冰冰的数据,你可能知道他的购买频次、年龄层次、地址,但对他的情绪无法感知。
这里讲的其实是你对顾客了解有多深,当你真正围绕消费者做产品的时候,成败并不取决于你是不是有想法,而取决你是否真正懂顾客,了解他现在和未来的需求。
2、良品铺子眼中的新零售:升维思考与降维攻击
基于这个角度,新零售需要我们做“升维的思考”,就是通过数字化用户体验,去倒逼全流层的变化。
现在所有企业最可怕的就是盈利模式单一,一不小心就干死掉了,如何让盈利模式更具有张力,一定不能只在价差,还可以做很多服务性的增值,新零售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另外一个新零售的思路是做降维攻击,也就是要突破流量经营,变成用户经营。
通过全渠道的覆盖,实现与用户线上线下、无缝无断点的全场景接触,并为用户提供一致、丰富、极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体验,实现运营效率最优。
我们要通过流量经营获得更多的新客,通过用户经营提高顾客的价值,理顺顾客的价值模型,这在产品里非常重要。
比如,原来顾客年销售贡献价值可能是400元,那现在他能不能一年消费500元,挖掘更高的存量价值,新零售里有很多方法和工具支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