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我们总结出用人的三个原则:精编、优待、二八原则。
所谓精编,就是要尽可能压缩编制,动态压缩编制,永远让编制处于不够用的饥渴状态。
能用五个人做的事绝对不用六个人,能用30人做的事绝对不用31个人,我们希望
两个人做三个人的事,拿三个人的钱。绝大多数时候,公司的成功和人数恰恰是成反比的,不是说人数越多公司的力量就越大,事情成功的概率就越大,恰恰人多有时候会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阻碍,好的公司都是编制精简、忙不过来,一个公司中,业绩出色的部门绝对不会是那些人员冗余的部门。
对于个人也是这样,越忙的人,你越可以增加事情给他,他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越闲的人,你越不敢把事情交给他……
虽然公司有很多死法,各种死法的共性是人员臃肿和不加班。
很多公司的逻辑是:事情太多,增加业务人手,增加管理人手;更多的事情,增加业务人手,增加管理人手……如此循环反复,公司人越来越多,管理层级越来越多……
实际上,我们真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么?真需要那么多人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按照拉卡拉的四环方法论,做事要“先问目的”,决定做不做一件事以及如何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搞清楚做此事的目的是什么。以我多年经验,如果先把目的搞清楚,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至少有一半是可以砍掉不做的!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有一半不做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剩下的事情做得更快更好呢?我们还需要这么多人么?
所以,用人以精编为第一要旨,坚决反对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只有让编制永远处于人手不够的饥渴之中,才能激发人员的激情和斗志,才会逼迫着我们砍掉一些不该做的事情,逼迫我们提升每个人的作业效率,从而使效果更好更高。这点在很多公司都是屡试不爽的。
相信很多管理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按照惯例需要一个月才能做完的事,因为情况紧急必须拼命,结果三天就做完了,其效果好像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前不久我看到我们一个员工的文化复盘,讲一天下班后和小伙伴看电影时接到同事电话说,有一个申请项目的机会,可是申报的截止日期是第二天中午十二点,只有不足16小时的时间去准备14项材料,其中一项还需要第三方出具报告,而以往的项目筹备期最短半个月最长的甚至半年,他们决定进取一下、拼一把,紧急行动起来,协调各个部门以及第三方,连夜加班加点,终于在项目申报截止前十分钟完成了……
当时我第一个反应是要为他们喝彩;第二个感受是人的潜力真是无穷的,我们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想象; 第三个是思考:如果我们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事情都能够用16小时做到,那我们公司的战斗力将是何等强大呀,可见我们的潜力有多大,也可见我们平时是何等的低效率……
这些鲜活的例子提示我们管理者,人力资源政策的第一条就应该是精简编制,精兵简政。
第二个原则是优待。凡是我们已经使用的人,我们就要让他们的待遇超出行业的水平。
一方面,让大家满意自己的待遇不愿意离开,其实人员离职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只不过有些损失是隐性的,你看不到而已。仔细分析一个人离职了,找接替者需要花时间、需要花猎头费,接替者上手熟悉工作需要时间,还不算交接过程中会丢失多少信息、多少头绪以及有多少工作会因为负责人的变化而推倒重来……
如果核算成本,都是巨大的数字,若你主动拿出这些成本的一小部分加到现有人的身上,让他的待遇超过行业的水平,人员自然稳定。
当然稳定人不仅仅靠待遇,还有企业文化,但待遇在这个物质社会里面毕竟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基础的一件事情,让我们的员工活得有尊严,让他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是企业的天然职责。
另外一方面,从公平角度来看,我们的成果都是由重要的核心的员工创造出来的,让他们来分享胜利的成果是最公平的,也是天理。所以企业应该少用人,但是对用的人一定要优待,给他们超过同行的待遇。
第三个用人原则是二八原则。要把80%薪酬付给20%的人,因为80%的业绩是由20%的人创造的,所以我们就必须把80%的薪酬付给20%的人。
收入上最忌讳的是搞大锅饭,大锅饭不但不公平而且会起到非常恶劣的效果,因为大锅饭首先损害的是那些先进者的积极性,他们认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做出了更多的成果,但却跟没有付出努力、没有做出成果的人有差不多的收入,这会大大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这些人积极性的打消其实是打消了我们组织80%的积极性,对组织的危害是致命的。
普京说俄罗斯国土虽大,但没有一寸国土是多余的,套用过来就是公司虽然实力雄厚,但没有一分钱是养闲人的。用人原则上必须奖惩分明,把80%的钱付给20%的人,虽然贫富分化有点大,但必须如此,只有如此才能把公司做好,只有把公司做好了,我们想优待员工以及回馈社会时才有能力。
管理者必须记住,大锅饭就是照顾后进,若照顾后进就是对先进的不公;若对先进不公就是对全体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