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管理也是一门技术,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技术,其基础是知识和经验。一个领导如果没有真正的技术基础就无法工作,任何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行都不能脱离这样的技术基础。
真正的领导并不就此满足,他们还要走出几小步,而且是重要的步子。他们对某些东西掌握得特别好,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他们知道或感觉到,自己作为也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也只有很少的手段来指挥别人,因此他们把精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坚持抓住良好管理的关键问题。
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行动中学习到那些指导原则和规则,以这些原则为指导,并加以运用。
01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任务上
真正的领导不以个人需求为出发点,领导人物的关键问题不是考虑:我要做什么?什么东西适合我做?他们要考虑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为大家做什么?
直接的“回报”对他们来说几乎无关紧要。他们不关注回报,根本不在乎金钱的回报。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做应该做的事。
这种责任感甚至让他们痴迷,达到对其他一切事物可以不顾。工作始终是他们的推动力,而不是个人的获取。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最迫切需求的是他们的任务。不少人在完成职责中把自己的获取放到了脑后,做出个人牺牲或者不拿报酬,常常让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他们对普通的激励不感兴趣,对经常性的语言激励更是不感兴趣。他们的积极性和动力来自任务和与任务相关的成果。他们为事业而工作,良好地完成一件任务对他们来说已经带来了足够的满足,往往甚至是最大的满足。
02 强迫自己去倾听
这里特别要提出“强迫”自己,因为谁都不容易做到。
大多数领导没有耐心,因为他们知道,速度在起着什么作用,他们太相信自己做得对。然而真正的领导知道,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信息是多么重要,特别是从本单位基层来的信息。
他们一再加强意志和自律去倾听别人,并非仅仅因为知道,如果不这样做会失去企业的信誉。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长时间地倾听,他们通常时间很少,但是在倾听中让别人明显地看出,他们是在十分专注地听。
03 不用托辞和借口
真正的领导对结果感兴趣,倘若结果没有出现,他们不找漏洞百出的借口,这里可以发现历史人物失败的原因。一旦有领导开始用了托辞和借口,或者寻找替罪羊,那么他的领导位置就开始受到损害了。
这种伎俩在短时间里可能奏效,但是却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本人的信誉和别人的信任都受到了损害。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直到最后大范围出现失败的迹象,其实领导的这种做法一开始就让人感到虚假和不诚实。其他方式的策略可能被容忍或者甚至被认为特别智慧和聪明,但不是找托辞和借口。
04 相对于工作任务,承认自己的渺小
这个观点是相对于工作任务而言,不是相对于和其他人的对比,这点很重要,因为这里常常引起误解。领导人都很清楚自己的重要性,也想要让别人感受到这一点。
领导人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程度的个人崇拜,而且往往是违心地被周围人捧起来的,但他们还是把工作看得比自己更加重要,这是唯一的做法。领导在自己独特的位置上要对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领导把工作任务看得最重要,但是他们不把自己等同于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与领导人自身是两回事,这也是历史上许多领导人失败的因素。一旦摆出“我就是国家”的态度,可能这个人虽然开始了一段特别辉煌的阶段,但是通常也就是他的领导生涯走向没落的开始。
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工作任务承认自己个人的微不足道,可以让真正的领导人物在关键时刻有勇气和胆量做出正确的抉择,在疑虑中他们可以为了任务的完成不顾自己的前途,在必要时可以为了事业而牺牲自己的前途。
这是赢得别人尊重的地方,很大程度上是让人信服的力量来源。让他周围的人看到,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事业,而且在多大的程度接受了个人的损失。一个人几乎没有比自己的前程更大的东西可以舍弃了,如果他这么做了,那么对别人来说是一个难以忽视的信号,说的就是他所想的,他证明了表里如一。
05 不怕能人
这里指的能人包括下级和上级两方面的人。真正的领导知道,只有最好的人才才能完成企业的重要任务,所以他们尽力吸引最好的人才,提拔他们、重用他们。真正的领导将可能严厉地,有时候甚至残酷地对待有损他们权威的企图,但领导不会出于害怕自己的权威而排挤这些能人。
把一些无能的人、唯唯诺诺的人聚集到一起,是软弱无能的领导所为,通常很早就显露了出来。真正能干的领导很反感那些唯唯诺诺的人。他们要听诚实的意见和有争议的意见,但遇到时也完全可能出现恼怒和粗暴的态度。重要的是,这些人把别人的观点和批评看作宝贵的信息。
这并不是说领导乐意听到不舒服的批评。正常情况下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不喜欢被批评,所以一个领导可能对待批评会做出恼怒的反应。而差的领导则会对批评置之不理,而且通常还要压制批评。真正的好领导无论做出什么情感上的反应,总是能理解批评意见,但并不意味着他一律接受批评。
关于作者:弗雷德蒙德·马利克 (Fredmund Malik),欧洲管理泰斗之一,欧洲著名的管理大师和管理教育家。
上一篇:创业不要盲目跟随潮流
下一篇:与用户构建品牌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