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技术对企业规模理论的冲击
AI
2019/10/17 10:20:41 作者:原创 蔡银寅 110442阅读
AI
2019/10/17 10:20:41 作者:原创 蔡银寅 110442阅读
导语:在智能制造时代,智能制造对市场结构和创新的底层作用,主要通过影响生产过程的最佳规模来实现。届时,技术会成为约束企业规模的核心力量,内部管理成本对企业规模的支配作用被弱化。企业的最佳规模选择,在智能制造时代会变得宽松很多。
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本质上由信息技术的特征决定。不同的是,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在制造业方面还出现了如下一些特别的表现:
制造技术高度共享
首先,制造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打破。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技术平台,制造业内共享技术的物理手段已经比较成熟。
再次,制造技术的共享性,加剧了制造技术的多元化,产业链内的分工越来越细,网络化越来越强,内生技术进步效应越来越突出。总体来说,制造技术的高度共享,改变了制造业内部竞争的局面,制造业企业结构趋于扁平化,内部分工加剧,制造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交叉应用越来越多。智能制造的这一特点,从根本上打破了技术壁垒,扩大了技术溢出效应。制造技术高度共享,成为智能制造最大的技术特征,也会对市场结构发生深远的影响。
生产要素组织网络化
智能制造的另一个特征是生产要素组织的网络化。从要素组织结构看,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的最大不同,是生产要素的可选择空间呈指数级变大。智能制造时代,对于每一个制造商来说,其面对的技术选择都不是确定的。与传统制造商不同的是,智能制造商不必将制造技术限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在全产业链寻找合适的技术。在确定技术选择以后,制造商同样可以在全产业链范围内,甚至跨产业链寻找组织生产要素,包括人才、劳动力、原材料、设计、生产工艺等等。
制造过程智能化
制造过程智能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设计过程的智能化;
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技术改进的智能化。
市场结构的两极分化与企业规模
从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看,它必然会对市场结构带来两方面的重大变化,并最终导致市场结构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智能制造消灭了生产过程中组织的比较优势,使得这一竞争环节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智能制造让初始段的制造技术优势更为明显。因此,智能制造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包括:
中间品标准件的超大规模化生产;
制成品的小规模化生产;
企业规模的确定:智能制造对企业规模理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企业可以方便高效地使用互联网,收集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理论上企业的规模应该越来越小,因为市场越来越透明。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的技术共享性,打破了技术壁垒的诸多限制,制造商对技术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同质化竞争减少,差异化竞争加剧,以市场换技术的情况逐渐增加,技术独享变成了技术共享,生产要素组织网络化,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规律被打破。
智能制造市场结构的两极分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理论对企业规模的认识。标准品大规模定制性生产具有自然垄断的趋势,生产规模由初始段技术决定,而不是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的均衡。同时,在制成品市场,小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生产规模越来越小,这又与信息化节约交易费用的推论一致。
创新路径的选择
在制造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创新的路径也不相同。智能制造时代,创新的路径选择也趋于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标准品的技术跃迁,另一方面是制成品的多元化创新。
标准品生产的代际跃迁
智能制造时代,标准品的生产技术一经确定,很快就会形成自然垄断的趋势。因此,在标准品的生产领域,生产商很难选择连续性的创新过程。由于生产的规模非常大,生产技术的重置成本很高,所以生产商不会轻易进行微弱的技术创新,只有当技术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创新品能够产生的效果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标准品的生产才会采用新技术。因此,在大规模制造的标准品领域,创新往往表现为代际跃迁。技术更新呈现代际发展过程,每一代技术相比于前一代而言,都有较明显的提升。这一规律在电子信息行业表现得十分明显,每当信息技术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进行更新换代,从芯片技术到通讯技术,大致都表现出类似规律性。
如果将标准品的含义扩大到更宽的范围,我们会发现,在汽车制造、通用电器、计算机设备等以大量标准品为原材料的加工领域,创新的代际跃迁也非常明显。实际上,在这些行业,标准品生产技术的代际跃迁,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制成品技术的代际跃迁。严格意义上讲,凡是符合大规模标准品生产特征的制造业,在智能制造时代,其创新路径,大致都会呈现出代际跃迁的特征。例如,智能手机与前一代手机相比,经历的就是技术的代际跃迁。通讯技术3G到4G,再到5G也是如此。
制成品的多元化创新
相较于大规模生产标准品和采用大量标准品进行大规模生产制成品的行业而言,很多制成品制造业的创新则表现为连续性的多元化创新。智能制造在满足制成品小规模生产的同时,也给小规模生产的创新提供了一个便利。因为生产规模小,生产过程智能化,这给微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与大规模标准品定制相比,制成品市场的小规模样品化定制方式为一些个性化的改进提供了可能性。无论从原材料选取,还是从产品设计方面,只要个性化定制的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更好的改进可能。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接收个性化定制的制造商,往往可以在积累大量的生产经验以后,总结出更好的更适合某一类人群的产品。这种创新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也不具备可复制性,但特别适合智能制造时代的制成品制造商。例如,基于微信端开发各种微商城设计、淘宝上的模特试衣、抖音上的各种工件制作等,其创新方式五花八门,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又在不断地产生新的创新。
使用智能化设备进行小规模制成品定制,每个制造商的规模都有限,整个市场的制造商数量很大,每个制造商接纳的个性化需要也不一样,这些不同的需求在整个市场上自由组合,必然催生创新的多元化。由于智能制造过程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性,在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时,机器学习的结果也不一样。因此,在丰富的制成品市场,制造商可以看作是一个充分竞争的群体,虽然他们都使用智能制造技术,但客户类型五花八门,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各种各样,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创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将制成品市场看作是充分竞争的市场,那么这种多元化创新就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发生的过程。
结语
从技术演进角度看,技术对市场结构和生产规模的影响越来越大,智能制造市场的两极分化,反映了传统企业规模理论不再适应新的技术发展的事实。虽然智能制造在原材料和中间品端有趋于垄断的趋势,但在制成品方面,市场结构仍然是充分竞争的。制成品市场的充分竞争性,缓解了制造业内部竞争的矛盾,有利于制造业产业链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促进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智能制造时代,制造业企业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做超大规模的标准品生产商;要么做高精尖的差异化制成品生产商。人才的竞争也会集中在制造的前端和末端,中间环节基本实现无人化和智能化。劳动力优势在智能制造时代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初始端技术优势或制成品端的差异性技术微创新。智能制造时代,最佳规模将变成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企业可以有很多最优的选择。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tb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