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作为家居行业的巨头可谓是妇孺皆知,但是自1998年进驻中国市场后的十几年的今天,宜家不过在中国市场有21家门店而已。对于品牌来说,到底是占据市场重要,还是追求产品重要?店铺数量是否多多益善?
宜家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仅仅开了21家门店除了宜家模式开店的成本很高外,还与他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有直接的关系。宜家一直追求的是价值成长的模式。
宜家很少在广告上煞费苦心,除了他们商场墙外醒目的黄色字母“IKEA”外,一切显得那么低调。宜家在推广上很有特点,他营销的主要手段就是口碑传播,通过品牌理念的逐步渗透形成与消费者深度沟通,这种渗透体现在宜家的每一个细节里,包括:无处不在的铅笔和折尺,一目了然的指示方式,指引化的购买区域划分,宽敞明亮的空间,整齐有序的货架甚至包括价格便宜味道不坏的商场餐厅。这种极具特色的营销模式决定了宜家的每一个门店都必然有拉开竞争对手十里地甚至百里地的价值深度。
有老师曾这样评价宜家:“宜家不像在卖东西,倒像是在卖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宜家门店更像是宜家品牌宗教的教会,分布于全球的两百多个宜家商场就是散布在各处的教堂,宜家的员工就是这种品牌宗教的神职人员,在经过系统地培训和价值熏陶后,他们把一套生活态度、价值格调传达给教民,那些每年3亿多进入宜家的顾客。“
有一句话叫”一等企业卖标准,二等企业卖品牌,三等企业卖商品“,宜家更注重的是对客户的培养,注重在顾客心中树立一种新型的家居售卖的形象,等于无形中在客户心中树立了一个新的标准,原来家居零售应该这样。
反观国内市场,目前还基本停留在卖产品的阶段,品牌知名度低、客户黏度小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国内家居品牌的老板的品牌意识没有形成,对客户体验不够重视,没有从根本上采取措施。
宜家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贯彻执行的是与在欧美的低价、美观、耐用完全不同的定位,宜家进入中国时售卖的目标客户就是中高端人群,售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时至今日,“小资”的帽子还是时常会被冠在宜家客户的头上。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渠道贵精而不贵多也就自然成为了宜家的选择。
宜家模式其实非常适合国内向更进一步的企业,并不仅仅是家居业,只要做到了极致,都会成功。多还是精?宜家已经用自身证明了正确的道路应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