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将于4月20日在北京召开“起源——圆融内容交易服务中心发布会”。届时,内容生产者/机构、传播平台、营销企业、投资机构等产业链各方市场主体将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内容交易市场发展新机制。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内容产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批内容创作者雨后春笋般崛起,内容生产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而内容的创作力、传播力、影响力也在不断攀升。
然而,尽管传播媒体已经不同,受众却难以从接触到的内容上感受到改变,甚至一度认为一些内容是“垃圾信息”。当前的内容市场存在的几个现象:
一是供需双方匹配不够精准。大部分需求侧的买家着重关注的是头部自媒体,更多具备差异化优质内容的“潜力股”还亟待被开发出来。而现有的采购交易模式单一,导致内容创作者与广告主、用户均未达到精准的链接。
二是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当前是自媒体发展快速期,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用户呈现爆发式增长。一些内容创作者不再精耕内容,而是期待通过复制和模仿快速圈粉,这也导致了内容质量的下降。
三是内容价值评估机制缺乏。在现有的内容评价机制中,还没有基于内容本身进行价值评估的维度,也就无法为优秀内容创作者持续赋能。与之相似的是,在垂直、专业领域中,更多的品牌企业、广告主在投放选择上也是无据可循、通路受阻。
据此而言,在龙蛇混杂的内容创作者群体中,可能出现珠者蒙尘的情况,判断某个IP是否具备一定的价值,不应将它的资源一概打包而论,而是应该把它的内容和传播相区分开来。
首先,以内容而言,要看它是否以用户体验为基础,通过差异化内容留住用户,或是凭借内容吸引力挣脱流量束缚,并且能够深度链接平台、用户和广告商,这就是内容价值。
其次,成熟的内容IP已经通过多元化经营而体现出更多价值:譬如将IP延展到大综艺、大影视;转型内容电商,做电商和衍生品;开启内容付费,线上或线下活动付费。内容经营者必须抛弃那些“唯快不破”的复制模式,对内容进行持久性的打磨,才能实现在内容上的精耕,切入到多元化、商业化的经营当中。
再次,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依然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所以IP的价值很难直观呈现。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经常让对内容营销报以极大期待的品牌企业和广告主,陷入内容虽好、营销效果却着实一般的窘境,这也凸显了整体营销环境中的痛点。相对于广告主而言,更为关注的是将品牌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核和调性,匹配以合适的品牌内容IP,或是将多元化的营销内容凝聚起来,让不同品牌发展阶段中的内容与内容之间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持久的营销势能。
由此可见,内容产业亟需价值评估标准和市场化交易服务机制,为优秀内容流通、增值和变现提供高效通路,为优秀内容服务于市场营销探索新型模式。
基于此背景,2018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内容银行重点实验室和行圆公司联合发起成立的国内首家内容交易服务平台——圆融内容交易服务中心应运而生。在4月20日“起源——圆融内容交易服务中心发布会”上,圆融内容交易服务中心将为内容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