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配送也称之为即时物流,最初它的范畴仅限于物流末端最后3-5公里的配送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这两年行业争吵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它早已超出了这个概念范围。
外卖市场的逐渐城熟,让城市内部点对点的物流服务需求日渐增大。而这也渐渐成了同城配送主要市场。除此之外,又在“新零售”、“无界零售”、“智慧零售”等这些新概念的号召下,同城点对点之间的快速配送,显得越来越重要,市场也是越来越大。因此各路资本也是不断的加码。
上月,只在这一领域之内,就有三次大额的融资。先是8月6日,UU跑腿宣布获得2亿元B轮融资;三天之后,达达-京东到家获得京东沃尔玛的5亿美元投资;8月28日,同城1小时速递品牌“闪送”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的D1轮融资。
巨头资本的扎堆,一方面显示出它们对未来市场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各家品牌的市场份额目前还处在抢位的阶段,谁能在这场竞速赛优先获得规模优势,谁将占的先机。
但笔者想说,同城配送的商业战争中,比拼的并不仅仅是烧钱补贴的力度,亦或融资的速度,以及巨头的占位,更重要的是自身运营内功的比拼以及市场的斟酌。
虽然它从同属物流快递这个大范畴,但是它在整个的操作运作上,与干线物流的运营模式却是大不相同,干线物流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把分散各地的快件快速整合、分发到各个配送点,而同城配送之间,因为对时效的刚性需求,所以它不需要进入物流中转站,而是直接同城异地之间点对点的服务。
所以而言,在这个市场扩张占领的打法上与日常的快递业完全不同。
“快”是用户的第一需求
以目前同城配送的主流市场,餐饮外卖来说,几乎所有的用户在交易之前第一个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才能收到外卖,可以说,速度就是商家与用户之间能否达成交易的第一个前提,除此才是相对次要的品质、品牌等其它影响因素。
当然我们也知道,外卖能否快速的配送到客户手中,决定的因素不完全由配送公司决定,很大的影响因素是商家的出餐速度。所以说目前市场上的美团外卖、饿了么等配送外卖平台都拥有自己的专职配送员,除了将一些很小的份额分配给第三方配送公司。这样能保证自己平台的配送效率,也能相对保证配送的安全和质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外卖这个市场够大,但很显然,独立的第三方配送公司在这个体系中并不占有市场优势。
C端市场才是突围的关键方向
在C端的同城配送市场上,快递行业口碑老大顺丰很早就提供了此项服务,该项业务也是有顺丰的专职人员来配送,但目前仅限于一些城市的区域市场。顺丰之外,还有包括uu跑腿、闪送等也是专门针对C端市场服务的品牌。
表面上来看,C端市场上的鲜花、文件、生活日用品、礼物等这些需求相对低频,且市场看起来不是很大。但实际上,在C端市场上如果能做到高效配送,很容易在用户之中建议起来自己的品牌形象,以此形成口碑裂变式的传播效应。
这种模式其实和顺丰快递模式比较类似,在形成品牌和市场优势之后,即在相对意义上拥有了市场的定价权,品牌的溢价率也会提高,毛利对应的也会提高。
在C端用户的服务中,建立垂直化的壁垒更为关键
对用户的商品进行分别归类,例如对商务文件可以建立快速、安全的口碑效应,对于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生鲜商品可以可以打造保鲜的口碑的效应,通过这种相对个性化、多需求的定制化方案最终解决同一客户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客户同一需求。这样才能逆势而上,接触到市场更大的B端。
众包并非同城配送的最优方案
市场上的玩家,大多数采用的是众包轻资产方式。当然这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初期的运营成本,但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弊端效应也会逐渐显现,首先就是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其次就是在配送的安全性上并不能保证。这也将极大的影响自身品牌的打造。
众包只能成为替补队员,不能成为主力队员。专职的配送团队才是主流的市场运作模式。
在同城配送这个商业模式中。究其根本,是运营商如何将客户偶发性的需求通过标准化的作业来完成。
上一篇:初创企业两大推广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