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自诞生以来,尽管期间几经调整,能力迭出,但其“发现”主入口几乎没有进行过重大调整。让人“心动”的唯一一次调整,还要追溯到3月底微信7.0.4安卓内测版上线的小程序主页面变动。
而近日,有用户反馈,微信小程序主页面又发生了新变动!点击“发现-小程序”,部分用户可以看到“大家在用”的小程序展示页面,而在此之前,它是以“大家都在用”这一栏目出现,向大家展示好友使用过的小程序。
基于社交关系链进行内容或服务分发,这是微信的强项,也是微信目前频频发力的重点。那么“大家在用”这一新能力,在微信小程序分发上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推力,又会给商家带来怎样不同的机遇?下面一起来看看
“大家在用”
“大家在用”最初出现在微信7.0.4的安卓内测版中,在这一功能页面中,每个小程序上方会显示“x个朋友看过”、“x个朋友逛过”、“x个朋友用过”的字样,甚至部分标签可以细化到“x位朋友早上看过”等。可以看出,“大家在用”的设计初衷,就是基于社交关系链对小程序的内容及服务进行推荐。
根据推荐内容/服务类型的不同,“大家在用”的推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推荐较多微信好友使用过的小程序,另一种则是推荐较多微信好友浏览过的小程序页面。
另外,根据用户标签的不同,“大家在用”可以分为社交圈推荐和兴趣圈推荐两种。前者推荐“较多好友使用的小程序”,后者则推荐“关注/喜欢某一细分领域的用户使用过的小程序”。
但不管哪种推荐逻辑,“大家用过”的目的其实很纯粹,就是希望通过搭建一个小程序平台,让更多实用、有趣的小程序能够通过社交关系链被用户发现(这么说的话,以后是不是很难见到小程序直接分享到朋友圈的情况了);同时,由于小程序中的商品及服务页会直接推荐展示其中,也可以帮助商家实现更直接的销售转化。
如此看来,“大家在用”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商家快速触达用户,并且高效转化用户的“大杀器”。
将社交行为引发的
“价值流动”具象化
回头看“大家在用”的推荐逻辑,或许有人说,这不就是一种社交推荐,与“好友分享小程序”背后的推荐逻辑并无太大差异,但其实并不尽然。
“好友分享小程序”所聚焦的,依然是“小程序的价值交换”。但人的行为,尤其是社交行为所引发的“价值流动”,已经大大超出“小程序分享”所能涵盖的范畴。简单说,浏览、点赞,购买,分享,这些碎片化行为背后,都有价值交换、流动的痕迹,而这些都应该纳入小程序的价值构成体系,也都应该被用户看到。
于是,“大家在用”应运而生,它将微信用户社交行为引发的“价值流动”,具象为“x个朋友看过”、“x个朋友逛过”、“x个朋友早上看过”等“价值标签”。通过这些“价值标签”,用户就可以在纷繁的小程序当中,更加便捷高效地选择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商品/服务,“用户-优质小程序”的筛选成本无疑能够得到极大的降低。
不过“价值标签”的运用,并非“大家在用”首创。比如在小游戏领域,微信很早就推出了“好友在玩”;内容资讯方面,“看一看”也在今年更新了“朋友在看”功能;另外电商购物方面,“好物圈”也于今年5月份低调上线了“大家买过” ...... 微信生态内这套覆盖吃喝玩乐的“社交价值推荐体系”呼之欲出。
微信向左,其他平台向右
相比其他小程序平台采用清一色的中心化推荐模式,微信小程序的“社交价值推荐体系”可谓是行业内的一股清流。
前者属于“小程序应用商店”,可以砸大钱买量上榜;而后者属于“用户民主投票”,不论背景资源,只要小程序“有料有民心”就可以突围。对于大品牌大企业,可以借助前者帮助企业实现进一步曝光,但对于“一笔钱很难掰开两半用”的中小商家,微信小程序的“社交价值推荐体系”可能会更加友好。
两种小程序生态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是平台的属性及发展战略,决定了平台在小程序流量策略上走向了不同的道路。那么于商家而言,当下的任务无疑就是结合自己手握的资源筹码,找到与自己现阶段发展目标更匹配的平台。微信向左,其他平台向右。而你们,又会选择走向何方?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xcxsu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