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PC端占较大比重的长视频相比,短视频在传播渠道上以移动端为主;生产制作上UGC模块负责唤醒行业激情,PGC模块负责主导行业发展;用户画像呈现出年轻化、社交化的特点。短视频正迅速抢占着大众获取信息的入口和碎片化时间,这也是短视频内容创业火爆和平台大笔融资/补贴的重要原因。
在报告第一部分中小拍提到,短视频在经历过资本催熟后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的金主归根结底来讲并不是背靠巨头的平台或者渠道方,而是不断产生新的营销需求的企业主/广告主。
企业主/广告主的资本投入是短视频生态的血液,只有这个血液不停流动整个生态才能维持下去。
但是,这个血液的流动似乎并不顺畅,并不是说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而是说当资本进入市场后,除了在几条清晰的“动脉”中流淌之外,它要么凝结在一起,要么就是没有更多的“血管”去分解“动脉”的压力。
具体来说,巨头投资热情的浓郁、金主营销需求的爆发和全民踊跃的参与,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使行业短板渐渐暴露。
平台打着【不考虑在短期内盈利】的旗号,实际却在合计着怎样快速收回投资成本;各方策略打法雷同,缺乏长期战略规划,内容同质化/抄袭严重;创作者“三板斧”挥尽再无新意,用户黏性降低,变现能力存疑……不难看出,对于行业内的大部分参与者来说,短视频行业的盈利模式有步入困境的趋势。
1、短视频的变现渠道
行业内人士谈到短视频的变现时,往往从两个维度出发:一个是流量变现,一个是内容变现。小拍认为,这两个维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单拎出来去讨论,短视频变现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内容支撑流量,流量转化资本,资本反哺内容。
从底层逻辑来说,短视频做的还是流量的生意,通过内容获取大量流量,引流到广告、电商或其他地方。这个路径需要的是巨大的流量底盘,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是流量囤积的基础,这点在谈“未来的行业洗牌”时小拍作了重点强调,“活下去不难,但过得很好却不易”。
对于市场中大部分创作者来说,无论是UGC/PGC/OGC,还是作为内容集中营的MCN,在没吸引到足够的流量时去谈内容变现是很幼稚的。就像没有炼成降龙十八掌的郭靖去找黄药师谈“我要娶黄蓉”,别说能不能成,能不能活都是问题。
那么,产业链上的各方都是怎样吃短视频变现这块大蛋糕的呢?
假使现在出一部【流量变现史】的话,“短视频篇”你看不看其实都无所谓,因为这篇也谈不上有什么新意,除了广告营销、电商导流、内容付费、线下活动之外,无非可能也就多加个IP打造。
电商变现
这里先不提【一条】,直接来讨论“淘宝”。去年年底,淘宝短视频正式立项,继图文、直播之后,成为淘宝内容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伴随着越来越多短视频内容制作商和制作工具的加入,商家和达人的短视频需求被激发出来。淘宝不再只是卖货,通过短视频正在建设成一个能增加用户留存和使用时长的社区。
从起初的怀疑,到现在的全民参与,入场再早现在都觉得有点赶不上短视频营销的趟儿。短视频的电商变现究竟要怎么玩,留到第三部分来说。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早进入、越快适应这个玩法,才能活得更好。
第三方广告
短视频的IP打造其实就在用内容为自己做广告,但是做内容需要投入,接第三方广告就是产出。papi酱和美即面膜的合作是众所周知的,那咪蒙和联合利华旗下的舒耐打造的《见人法则》呢?小米手机打造的《凡先生的星座照相馆》呢?浦发银行的《我们的故事从没钱开始》,饭局狼人杀的《是谁刀了马东》……等等,多数时候品牌主和短视频服务商(创作者)之间是相互成就的。此处先不做延伸。
短视频广告一个比一个玩的溜,但有个相似点是,冠名广告和贴片广告正在离短视频越来越远,而以原生内容进行营销做广告植入正在成为品牌主越来越喜欢的选择。原生广告与植入广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生硬地植入品牌,而是围绕产品生产内容,让内容成为产品的广告。在网络传播中更容易被引爆,大众也愿意接受,广告内容对创作者/平台的伤害还是最低的,简直“一石三鸟”。
平台补贴
平台补贴是腰部及底部内容生产者的“母乳”。大多数创作者不像一条创始人徐沪生那样自带流量和IP属性。内容创业和平台补贴的打通已经是一种常态,早前的公众号图文时代就是如此。可以说平台补贴已经是内容创业的市场基础,平台补贴可以激发市场活力,但在“二八定律”作用下,很多短视频创业者依靠平台补贴生存大概已经司空见惯。
IP打造
IP打造是今年很热的话题。IP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看见那个图案、一听见那几个字那种声音就能让人记住并联想到那个具体事物”。是不是很抽象?具备IP打造能力的短视频内容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变现能力,而IP可以将这种变现能力拓展的更远。
IP打造,可以防盗,防止抄袭内容分解自身的变现池。IP可以形成内容或传播矩阵,衍生出更多的服务,扩充流量群。IP升级也是变现能力的升级,IP可以衍生出事物,这是二次元的常规变现路径;还可以向其他视频领域延伸,如直播、网大、院线电影等,目前陈翔六点半走的就是这条路。
内容付费
内容付费是知识经济思维的体现。5月份美国的问答平台Quora已经开始测试视频问答服务,国内也出现过类似的短视频付费问答平台,如“问视”,显然并未像早期的语音“分答”那样爆红。
短视频内容要做付费业务,有很多局限。虽然它领域很广,但因为“知识传递”的高要求,它需要具有高垂直性,高精准性和强知识属性。然而短视频的时长是对知识纵深的一大掣肘。
至于线下活动、内容合作、融资扩张、版权出售基本都是对广告和IP的延伸,暂不一一解释。
2、盈利模式的困境
短视频行业还有过这样一个名字——“离钱最近的媒体”。互联网上,“钱”的本质其实就是流量,现在哪里的流量最多?短视频!
但2017年资方重点试水的方向不会再像去年那样,遍地撒网式的砸进这个领域,而变得更加深思熟虑,目前呈现出的趋势正是这样。MCN平台、垂直领域短视频内容和有IP孵化潜质的短视频,是资方已经有明确追逐意向的三个短视频方向。为什么呢?因为有回报,因为其他变现方式走入了困境。
先从作为投放窗口的平台端来说,同质化严重、优质内容缺乏是一个困境。无论是早期靠对口型走红的短视频应用小咖秀,还是如今95后热衷的抖音,其内容基本上都逃不出模仿和搞笑。这就涉及到了同质化问题,接踵而至的也会出现优质内容缺乏的问题,未来靠泛娱乐化内容获取流量的短视频平台会陷入困境,而致力于“有趣又有用”的优质平台会异军突起。
对于创作者而言,短视频变现的方式除了小拍上边图中提到的那些,应该也没有更多了。这还不够多吗?够多,当然够多。但是在总流量有限的情况下,想凭借内容优势构筑起自身的流量壁垒,有些痴人说梦。强如【一条】这种短视频头部内容,明明可以接广告却偏偏去卖货,是极少见的。也可见,对于多数短视频来说,谈自营电商仍然是个很虚幻的东西。
当前短视频的核心盈利模式仍是广告。如优酷、爱奇艺、乐视等传统视频网站,一个映前广告比一部短视频的时长还要长,这样的形式如果放在短视频中,对用户体验的伤害简直大到无法想象。所以,未来的广告与短视频怎样以原生的方式更好地结合,或许会成为突破困境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