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移动商务类应用发展迅速,互联网应用向提升体验、贴近经济方向靠拢。
互联网普及率达48.8% 社会民生各方面深受网络影响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务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未来,在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应用的带动下,互联网将推动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手机网民规模稳步增长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但重点人群可转化空间大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86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加800万。目前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64.2%和30.1%,相差34.1个百分点。农村地区10-40岁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比城镇地区低15-27个百分点,这部分人群互联网普及的难度相对较低,将来可转化的空间也较大。
移动商务类应用拉动网络经济增长 信息获取类应用注重个性化服务
由于移动端即时、便捷的特性更好的契合了网民的商务类消费需求,伴随着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移动商务类应用成为拉动网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上半年,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76亿、2.70亿和1.68亿,半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6.9%、14.5%和25.0%。
*网络购物 移动、跨境、涉农是新增长点
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 3.74 亿,较 2014 年底增加 1249 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 3.5%;2014 年上、下半年,这一增长率分别为 9.8%和 9.0%,数字表明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速继续放缓。与整体市场不同,我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 2.70 亿,半年度增长率为 14.5%,手机购物市场用户规模增速是整体网络购物市场的 4.1 倍,手机网络购物的使用比例由 42.4%提升至 45.6%。
网络购物在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移动网购、跨境网购和农村网购等发展潜力逐步凸显,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团购 要去“团购化”
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团购用户规模达到 1.76 亿,较 2014 年底增加 372 万人,半年度增长率 2.2%,团购网站的使用率为 26.4%。相比整体团购市场,手机团购发展更为迅速,手机团购用户规模达到 1.29 亿,半年度增长率为 8.7%,手机团购的使用比例为 21.7%。[NextPage]
近两年,低价团购模式难以持续,团购网站“去团购化”转型谋求生存发展,具体表现为:
团购企业由价格驱动向服务驱动转型。虽然团购模式最初的低价策略对于刺激模糊需求、吸引新客户效果明显,但是单纯的低价策略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团购网站通过提供更多的便捷化服务改善用户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比如:全面推崇免预约服务、提供现场下单-团券-消费的即时服务模式等。
由构建大而全的团购平台向发展垂直业务转型。当团购行业的市场格局较为稳定,企业市场份额难以快速提升时,团购平台不再追求品类扩张,而是集中资源和精力专注强势业务和潜力业务。以美团为例,其大力发展高频消费的电影票业务和外卖订餐业务,并推出独立
的猫眼电影移动客户端。与此同时,美团也在拓展旅游产品团购业务。
团购网站转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电商,以提供营销服务获得收益。团购网站以往靠低价吸引客户,毛利偏低,利润更是微乎其微。转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电商后,团购网站的盈利模式变为平台经济,即团购网站拥有平台资源的所有权,将使用权批量复制租给商户,商户利用平台资源和服务自行做团购业务。以窝窝团为例,其已转型并更名为窝窝商城,并为平台上的商户提供各种营销服务。
*旅行预订 全产业链拓展
截至 2015 年 6 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2.29 亿,较 2014 年底增长 730 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 3.3%。在网上预订火车票、机票、酒店和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分别占比 26.8%,13.3%,13.8%和 6.2%。
值得注意的是,网上预订酒店的网民规模增长迅速,半年度增长 772 万人,涨幅 9.1%,对在线旅行预订市场增长贡献最大。与此同时,手机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 1.68亿,较 2014 年 12 月底增长 3350 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 25.0%,是整体在线旅行预订市场增长速度的 7.6 倍。我国网民使用手机在线旅行预订的比例由 24.1%提升至 28.3%。
纵观近两年行业发展历程,在线旅行预定行业呈现出全产业链拓展态势,具体表现为:
在线旅行预订企业通过频繁投资并购加速战略型产业链扩张。价格战曾经在在线旅行预订企业的市场争夺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由于该模式下企业资金消耗过大而使竞争陷于僵持局面,所以在线旅行预订企业开始持续投资并购拓展产业链,通过资源整合重组强化资产和业务,实现品牌增值。[NextPage]
以携程网为例,2014 年至今,其先后投资了途风网、途牛旅游网、同程网、世纪明德、艺龙、易到用车等企业,通过这一系列投资并购强化了北美、加拿大等地出境游、景区门票、游学、酒店和用车市场。
在线旅行预定企业通过业务拓展打通全旅行流程服务链。其中以用车和汽车票业务尤为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机票、酒店、旅游度假产品、景区门票已经成为在线旅行预订企业较为成熟的产品业务。随着叫车软件的兴起,在线旅行预订企业纷纷与汽车租赁企业、叫车软件等新兴上游供应商合作,拓展用车相关的高频消费业务。
在线旅行预定企业通过业务模式融合丰富平台供应链主体。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实现产品渠道来源的多元化选择,提升用户消费体验和品牌忠诚度,在线旅行预订企业的代理商和开放平台模式、代理商和自营模式彼此开始渗透融合。
比如:携程开启开放平台思路,去哪儿的酒店业务引入代理商理念,经济型酒店增设代理商模式等。融合后,在线旅行预订企业取长补短,不仅丰富了产品现有的供应模式和渠道来源,而且使企业的收入模式更加多元化,从而促进营收增长。
*即时通信 瞄准细分市场
截至 2015 年 6 月,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的规模达到 6.06 亿,较去年底增长了 1850 万人,占网民总体的 90.8%,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 5.40 亿,较去年底增长了 3256 万人,占手机网民的 91%。
*即时通信 瞄准细分市场
截至 2015 年 6 月,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的规模达到 6.06 亿,较去年底增长了 1850 万人,占网民总体的 90.8%,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 5.40 亿,较去年底增长了 3256 万人,占手机网民的 91%。
过去半年腾讯旗下即时通信产品依然维持了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由于即时通信使用率增长放缓,如何变现以及连接其他更多服务成为其下一步发展重点,而其他即时通信工具则将注意力转移至寻找细分市场用户痛点并为其提供针对性更强的专业服务。[NextPage]
以微信和 QQ 为代表的第一阵营即时通信工具的商业化尝试主要表现在营销模式和服务模式两方面。营销模式上,朋友圈的广告推送业务成为其商业化的首次尝试,不久之后推出的行业解决方案和“摇一摇·周边”功能,则旨在将超市、酒店等传统行业的线下商业模式通过微信支付转移到线上,并利用其在移动和社交领域的优势使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实时为潜在客户推送优惠信息并对用户群进行分析,实现精准营销。服务模式上,第一阵营的即时通信工具不断尝试连接用户生活中的各方面需求,为用户提供出行、购物、理财、信贷、娱乐等多样化服务,京东商城、微信理财、大众点评、微粒贷、滴滴打车等应用相继接入了其服务平台。
而对于微信、手机 QQ 以外的即时通信工具,则主要通过以寻找差异化的用户需求、为垂直用户群体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为突破口,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差异化主要表现在内容、用户关系、场景三方面:比如在用户关系方面主打陌生人社交和兴趣圈子的陌陌,内容方面主打匿名社交的无秘,以及用于不同生活场景的阿里旺旺和钉钉,都由于满足了用户的垂直需求而在各自的细分领域获得了相当规模用户的青睐。可见在目前国内即时通信领域,明确自己产品的竞争优势与用户定位,通过寻求差异化与创新来更好的服务于目标用户群才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微博客 最具营销传播效果的社会化媒体平台
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 2.04 亿,网民使用率为 30.6%,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 1.62 亿,使用率为 27.3%。手机端微博客用户占总体的 79.4%,比 2014 年底上升了 10.7%,除了整体互联网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影响外,微博在移动端为用户提供的新体验也是重要的推动力,尤其是对垂直领域的布局,拓宽了移动端的使用场景,增强了用户黏性。
自 2013 年开始,搜狐、网易、腾讯等公司对微博客投入力度陆续减少,微博客整体市场进入洗牌期。截至今年上半年,微博客市场内部的品牌竞争格局已经明朗,新浪微博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经确立和稳固。
从整个社交类产品范畴来看,以微博客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经建立了与社交网络完全不同的类型区隔,其社交媒体属性逐步得到客户市场和用户市场的认可,并且逐渐成长为社交媒体领域最具备营销传播效果的社会化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