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公关一台戏,好戏连台。现如今品牌推广环境如何?甲乙双方如何看待品牌推广?天玑会邀请兼具理论和实战两种特质的15年品牌老司机陈浩老师剖析品牌推广的生死残局。
嘉宾介绍:
陈浩
传播学博士,历任省广和蓝色光标等一线公司策略总监、首席品牌顾问,拥有15年行业实战经验。擅长企业品牌诊断、品牌策略的实效评估、新媒体与品牌传播。
成功案例:南方航空、美的空调、亨特道格拉斯、美菱冰箱等。
天玑会:今天我们终于采访到了“陈老师”,据说很早以前就有了“老师”这个称呼?
陈浩:其实陈老师这个称呼已经伴随我14年了,我是2004年参与创办了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广告专业,并在这个讲台上已经站了14年,严格意义上我是编制内的大学老师。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作为职业广告人的时间比当大学老师的时间更长,从2003年就在广告行业的一线接受“实战洗礼”,从实习生到客户总监、策略总监、首席品牌顾问,至今也有15年了。
天玑会:看来陈老师兼具理论和实战两种特质,你如何平衡这两种特质之间的思维转换呢?
陈浩:首先声明,我绝对不是理论派,而是货真价实的实战派。虽然我是传播学硕士,在读博士,但这丝毫改变不了我一颗投身业界实战的初心,因为在我看来品牌推广这个行业缺的不是理论,而是实战经验的提升与总结,这当然不是说理论不重要,而是理论必须来自于实践,并且服务于实践,这样的理论才有意义。
此外,我的两个身份并没有相互转换的难题:15年的行业实战提供了丰富的观察与研究的素材,大学讲台让我有了相对从容思考的空间,这两者之间是相得益彰的,相互促进的,起码我的学生们非常喜欢我这样的状态,从来不抄本宣课,每一堂课都融入了大量的实战案例。
天玑会:那么,陈老师兼具行业实践和研究者的身份,如何看待当今的品牌传播?
陈浩:客观而言,我应该算是切身经历了品牌推广这个行业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或者说整个行业从稳定繁荣到颠覆探索的痛苦转型。2003年是我进入行业的第一年,也是本土4A们盛极而衰的分水岭,很多本土公司当年借鉴的外资公司的专业思维和理论体系开始不适应传播环境的改变,专业价值不断被侵蚀,反映在具体业务层面,则是大客户的流失和服务价值的贬值,行业人才加速流失,坦白来说这个问题到今天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就不展开讲了。
具体到当今的品牌传播行业,我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利益冲动、价值重塑和技术力量。
利益冲动-现如今的企业方以无比急迫的心态,看待品牌的市场推广,力图让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要得到现实的回报,要么是精确量化的传播量,要么是销售订单,并以此作为推广预算的标准。这在我看来是典型的产品销售思维,而不是建立在品牌基础上的营销思维,品牌的价值在溢价和忠诚,实现非广告驱动的稳定销售,而非短期的利益回报。
价值重塑-站在代理公司的角度而言,毫不客气的说,很多Agency的专业价值已经崩塌,没有能力为客户提供“独一无二”的价值输出,更谈不上引领客户的专业思维成长,更多是毫无专业竞争力的行货价值。原因有二:生存压力之下的业务导向模式,缺乏行业未来发展的预见性;缺乏高层次的人才架构行业或公司的价值体系,难以摆脱纯粹的接单模式。
技术力量-如果说品牌推广行业曾经以“创意与设计思维”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话,现如今推动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是技术力量,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数据,以及最近风头正健的区块链,都会是未来驱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而非人的主观创造性思维。
天玑会:由此看来,陈老师更愿意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当今品牌推广行业的发展?
陈浩:关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正处在非常时刻,必须有人以批判的审视思维看待很多问题。正如前面提到的,自2003年以来,我看到的是大量传统品牌Agency机构的倒闭,包括本土4A的整体没落,剧烈变化的传播环境让新生力量们小心翼翼地存在于生死边缘,无暇锻造杀手锏式的价值工具。
作为拥有品牌的企业方,似乎忘记了品牌存在的初衷,在浮躁的环境中以短期利益替代了品牌推广的策略思维,好不容易建立的品牌个性与形象,被跟风的市场推广创意(或者是领导的喜好)摧残的七零八落,这是一个品牌思维严重缺失的时代。
总而言之,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由大乱,到大治的痛苦期,我们必须有能力探索和打开这个事关行业未来的生死迷局。
天玑会: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陈老师可以接受采访,展示犀利的专业见解,最后请您对天玑会的同学们说几句话吧?
陈浩:很早之前就听过天玑会的名字,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平台,让甲方和乙方的从业者可以有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共同探索品牌推广行业的未来发展。
另外,希望天玑会在未来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和活动,尤其是学习氛围的营造,这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也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价值,开阔自己的眼界,取长补短,我也希望未来在天玑会可以得到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家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下一篇:管理中的这些浪费,你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