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本质不是情怀。有情怀并不意味着你能创新。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灵感突发,也不是简单的勤奋。它一定是有方法论的不断实践。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混沌的,不可精准预测的。
有时,我们的行动,就像是盲人摸象。尤其创业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之后,你会慢慢发现——其实所有创新本质就是一个概率活动。
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也不是一个精准的数学题。只要把公式填进去,答案就跃然纸上。有时候你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是混沌的。
你不能知道能否真的得到结果,只能在概率上争取提高发生的可能性。把一些原则变成方法论,不断去实践,去提高概率。当每个地方提高一点概率,就有机会成功,并争取多次实践的机会。
从这个维度来看,创新是有一些方法的。
最核心在于,“新”不是创出来的,是生长出来,进化出来的。我们唯一的机会就是提前发现它。万刃之上推千军之石。就像雷总给我讲的“顺势而为”。
在一个很高、很陡的山上,有一个很大的石头在那里,你只要把它推动了,肯定山崩地裂。看上去是你的能力,事实是势能早已累积。
姑且我们就叫它创新吧。我一直没想出一个更好的词儿。我自己认为,创新的发生,有三个关键点。
创新的三个关键点
关键点1:人类的底层需求
人的底层需求,几乎从来没有改变过的。
我们一直讲荣誉感,衣食住行,更快,更方便,更安全,更便宜,与人交流等等都是人类的底层需求。
这两年真正的行业变化也都发生在底层需求的满足。而不再简单的信息革命。比如共享单车,个性化新闻阅读等等。
万变不离其宗。很多东西都是从底层需求出发。找到用户的底层需求,还是不变的真理。
举个例子。我们常被人建议,不要问用户需要什么,因为他只会说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这里面有一个逻辑混淆。它是什么呢?
用户的底层需求是更快,但用户是不具备这个能力把更快用汽车这种形式展现出来。他的脑海里只有马车。
就跟今天,你去问我们的用户,他需要什么移动互联网工具?他肯定是在已有的认知范畴内,找出一个形容词来表达。
汽车满足的还是用户的核心需求——更快。
马斯克做的超级高铁、SpaceX也好,都在追求更快。更快才是用户的核心需求。
张小龙也曾讲过微信的底层需求。其实就是一个更快、更方便、更简洁、更安全的通讯工具。他们在这些点上做了很多。包括心理安全感。
他坚持不做已读,保证用户有自己的隐私空间。但又保证每条消息可触达。只要你发出去了对方就一定收到。微信在技术环节上做了大量工作。
我想起了贝索斯的一句话,他说,把所有的精力和努力都投入到未来10年不变的事情上,这是亚马逊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这个原则其实就是用户的底层需求。无论产品形式发生各种改变,但底层需求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包括当时猎豹做的所有的底层需求,也都是让用户更快、更安全、更方便地使用手机设备。我当时做猎豹清理大师这个产品,与其说安全放在第一位,还不如说,更方便放在第一位。
比如清理微信照片。我们就推了微信专清。你打开后,我们会把你微信群里面发的这些公众视频,直接给你拎出来。你朋友发的私密视频,就让你留下来。当然我们不会破坏隐私,只是拿一个文件特征码。
比如各种网上的段子,看完也就看完了,我们会帮你清除掉,节省手机空间。这种底层需求是未来不变的。
所以,新的AI时代,猎豹也想了很多点。找到我们最擅长又符合用户的底层需求的产品。它不一定是以前的杀毒软件或一个清理大师,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新的产品。
与其讲创新,毋宁讲发掘。怎么去发掘用户的核心需求。就这点而言,我其实有很多自己的切身方法。
早年间,为了了解用户需求,我就在论坛上亲自当管理员,不断跟用户泡在一起。自己给用户回帖子,打电话,当客服。我才发现,用户对电脑的理解远远超出我的想象。甚至,我们的产品,用户都不会用,我就上门去教他。
本质上我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我是从用户那儿学习他们的需求在哪里。我回那些帖子,可能是众多用户需求里的沧海一粟,但我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了我对用户的感知。
很多人会用统计学等各种方法去教你,但当你自己花足够多时间去观察去琢磨,你本身就是统计学。
此外,你最好再学点心理学。当你去理解这些用户时,就可以看得通透。很多看上去离得很远的东西能统一起来,帮助你去更好地挖掘出真正底层需求。
当然,你还要大量地去使用一些产品,不能只囿于自己的口味。
关键点2:行业趋势
虽然我在微观上追求极致,但宏观上我并不太擅长。以前做产品经理,我对产品的定义就是让用户觉得好用。
但等我创业才发现,趋势和风口的重要度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更大的机会。
有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自我迷幻。想当然认为,这件事情我做得很厉害,就行了。其实不是。
只是当风口出现时,顺便是你在做而已。但你知道,我的内心是煎熬的。心想,我做一件东西,难道不是上来应该上亿用户吗?每个月几百万用户,简直是创业的耻辱和失败。
我在想,为什么曾经那么辉煌,今天会这样?后来我发现只做好一个点是不够的。
以前互联网的方法论叫单点极致。
我的老板教育我,只要把一个点做好,就会有机会。后来发现,如果你不找到风口,你把一个点做好是没机会的,也许会越做越死。
后来我开始反思:原来只有微观是不够的。“我行”,“我能”,这种思路都是不对的。于是,我开始看宏观。宏观就是产业形势的变化。
但这样的洞察力,需要足够的磨炼。比如看消费升级。十几年前,这不是一个多大的机会。但今天,很多人要买更好用,更有调性,更个性化的东西。这就是一个大机会。
另一个大机会就是技术的融合。当一次技术浪潮出现的时候,一大拨的产业革命会孕育无数多的公司。看到这种机会,一定要跟上。
当年互联网也算一种革命性的理念。最初都是以技术形式存在。今天有很多技术的崛起,都是真正找到行业趋势的机会。
猎豹自己投入了一些AI的技术。我自己也花了一些时间。我们的语音识别在小米音箱的所有语音引擎中排在第二。
想法是最关键的。更重要的一点是,AI在降低技术门槛。如果你不了解,可能就会错失这次技术浪潮。
但,核心不在于你使用的技术一定非常先进,而在于如何真正做好技术融合和技术落地。
通读苹果史,我发现,他们并未用最先进的技术,但它在技术快到高峰前将其产品化,更重要的是各种技术的融合。
苹果当年就是把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后又把音乐和随身设备结合在一起。
等到手机出现后,他们又将移动上网、智能化和手机结合起来。本质上,它是一个将电话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合后的移动设备,将MAC上面的OS直接移植到iphone,从而形成了iOS,如此迸发出了世界市值第一的公司。
今天越来越多的技术都是融合型的,更多的是将不同技术进行融合,并找到这样的机会。
关键点3:竞争对手
创业当中,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件事情就是竞争对手。
有一本书叫《商战》,猎豹是全员必读。十年前,我读过好几遍,每次读完都有新的感受。这本书说了一个点——制造产品的关键点不在于满足需求,而是和对手实现差异化的竞争。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什么叫需求?是用户需求一辆汽车,你按照用户的需求去造一辆汽车?如果这样,你离倒闭就不远了。
因为汽车的需求已经被那些汽车厂商满足了。如果说你需要一辆跑车,你去造一辆跑车,你能干得过保时捷吗?
所有商业的本质在于争取用户脑海里的认知。当这个认知被你的对手占领的时候,你要抢过来是非常困难的。
竞争对手是创新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管你做的事情有多好,如果竞争对手已经在做,或者做得差不多,本质上就很难真正超越。
所谓微创新,都是大公司的打法。微创新绝对不是创业公司能找到的机会。因为你的微创新,最终会变成大公司的免费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