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新时代企业家的任务与责任,那就是引领。”在13日于北京召开的第9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一上台就抛出这个观点。当他说到企业家要引领标准、引领模式,更要引领人,“要让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CEO,体现价值和活力”时,来宾们频频点头,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掌声源自共鸣。当新一轮技术革命兴起,全球竞争力版图正在重构,加速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转换动力结构,拥有更多话语权。13亿多人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样呼唤更有效率的生产和更高质量的供给。
再塑企业家责任,让这些经济创新最大主体为产品、产业和每个人“赋能”,某种意义上就是再塑创新路径与发展逻辑。
为产业赋能,创造领跑标准。
不仅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标准。在国际竞争中,标准同样是角逐的高地。“就好比建收费站,有了标准,就有了话语权。”张瑞敏坚定认为,当物联网时代加速到来,全球制造业从大规模制造迈向大规模定制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建立新一代制造方法和管理模式的标准。这个标准,要由中国企业率先“引爆”。
把工业生产的内核从物变成人,加入商用场景与用户的体验是海尔变革之一。
“如果说大规模制造瞄准的是流水线,打固定靶,那么大规模定制则是打飞靶,聚焦每个人的个性需求。”在台上,张瑞敏提出了海尔的“不入库”定律。
“一般工厂是为仓库生产,我们则为用户创造智能服务。”他认为,物联网时代最需要攻克的并非产品传感器,而是用户的传感器,前者聚焦技术,后者则旨在情感。
海尔研发出的智能制造云平台(COSMOPlat),打破传统生产逻辑,让每件产品从出生就有了“姓名”,生产全过程用户参与,下线即运至用户家中。新产品开发100%实现用户参与设计,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0%以上。德国工业互联网之父孔翰宁说德国工业4.0是不应是以技术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的社会4.0。而海尔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已经走在了前面。
海尔的模式打破传统供给逻辑,实现更广义的开放共享和更大范围的“帕累托最优”,引来全球诸多知名商学院、产业界关注。
不久前,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将海尔主导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列为国际标准,这是首次由中国企业牵头制定IEEE的国际标准,被认为是继科层制之后的又一场管理模式变革,或将引领全球制造业未来。
为员工赋能,迸发创新活力。
海尔所提倡的“以人为中心”,不仅针对用户,更是对每一个员工和生产者而言。
在论坛现场,包括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在内的很多演讲者都提到了海尔的“人单合一”,认为这是适应新时代创新的有效途径。在张瑞敏看来,“人”是员工,“单”是用户需求,在用户与生产零距离接触过程中,颠覆了企业的决策权、用人权和薪酬权。
张瑞敏直言,从2005年至今,海尔一直在进行着一场关于人的改革。“我将1万多名中层管理者去掉,告诉他们,要么创业,要么离开。海尔不会给他们岗位,却可以提供一个创业的机会。”
张瑞敏将其视为一场创造性的破坏和彻底的自我瓦解。他认为,当中国制造告别“刀片利润”,曾经最锋利的营销利器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如今可能成为“最沉重的负资产”时,激活创新,就意味着一场与过去种种的断舍离。
在“人单合一”模式驱动下,企业由制造产品变为孵化创客,组织结构从线性思维到共创共赢。老板变成股东,员工成为创业者,所有判定以价值为先。
目前,海尔创业平台聚集了2246个创业项目,118家孵化器空间,120亿元创投基金。在册员工比最高峰时减少了45%,为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160万。
“企业的价值归根结底是每个人的价值。鼓励万众创新,让每个人有机会成为企业家,是企业家最核心的精神内核。”张瑞敏的观点再次得到全场认同。
当前,“人单合一”的模式被复制到到农业、服装、电子、船舶、纺织等多个行业多个企业中。张瑞敏生动地将其比喻为“沙拉酱”,“蔬菜各式各样,沙拉酱却是不变的。将这套方法论应用到更多领域,将创造出更多价值。”
短短22分钟的演讲,引来在场嘉宾频频拍照与阵阵掌声,临近中午仍座无虚席。
人们从海尔的变革中品味着中国经济的嬗变,张瑞敏的思考,也为时代带来更多的启示——价值引领与机会创造,二者互促共进,相辅相成。只有筑牢创新基础、激发创造活力,中国经济方能实现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